果博城市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打造高品质人居环境、增加人民生活幸福感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广东在城市绿化建设方面积极推进,采取因地制宜和创新性举措,为城市增添了绿意,给市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
目前,广东多地在城市绿化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在上期《广东城市绿化新探索:从“剩余空间”到“金角银边”》一文中,就提到广州、佛山等地,如何通过建设城市湿地公园、桥下公园、立体绿化等项目,卓有成效地进行绿色景观改造,活化利用,将以往无人问津的“剩余空间”,变成城市的“金角银边”扩充城市绿色生态空间等……
然而,城市绿化也面临一些挑战。土地紧缺、水资源管理和绿化维护等问题如何解决?各地可怎样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扮靓城市“颜值”,提供更多绿色共享空间?新加坡花园城市概念或柏林的公园与绿地网络经验是否可供借鉴,以进一步实现城市与自然的融合?
为此,南方财经联合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策划“广东城市绿化新探索”相关专题,本期邀请4位专家“大咖”,共同探讨广东如何通过城市绿化扮靓“城市颜值”,同时实现更多“生态福利”。
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博导王河:
近几年,广东城市绿化建设水平有了显著提升,特别是在广州、深圳这些大型城市。在南部地区,广东城市绿化建设水平属于前列,已形成生态走廊。
广东城市公园和绿化带,为当地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场所。同时,因注重树种的多样性,植物的选择和搭配也反映了地域特色和季节变化,为城市环境增色不少。在建筑设计层面,广东多地积极将城市绿化与建筑设计相结合,打造出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绿化空间。
但目前来看,虽然广东城市绿化建设有了一定进展,但一些偏远地区的绿化建设仍有不足,城市绿化覆盖率还有待提升。例如,不少村庄绿化建设效仿城市绿化特点,但缺乏对村容村貌的特色打造,不能体现自然风貌和历史人文特色。此外,由于部分城市缺乏专业的绿化维护人员和相关设备,导致城市绿化带树木时有损坏,绿化覆盖率下降。在植物品种的选择和保护上,对稀有和濒危植物的保护工作也仍需加强。
2013年,作为广州市人大代表,我提交了《增城莲塘春色景区与“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实施方案建议》。城市绿化工作确实存在土地紧缺、水资源管理和绿化维护等挑战,这些问题都需要综合考虑,并通过多元化手段进行解决。
城市绿化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因此必须进行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可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雨水收集和再利用,同时可以优化园林绿化的灌溉方式,如喷灌、滴灌,以减少水资源浪费。同时,还可设立园林绿化维护基金,进行专业化的绿化管理和维护;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平台,进行绿化知识普及和绿色行动的宣传,鼓励居民参与绿化工作。
中国传统园林流派又有皇家园林、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之说。如何实现城市绿化和居民生活品质的双赢?既需要因地制宜、又必须创新方法,结合人文特色,注重融合城市发展和绿化建设的目标,创新立体绿化成为城市打造特色景观、建筑景观和生态友好发展的一大趋势;结合绿色消费和生态消费也是未来商业的一大发展方向,目前广东的立体绿化还处在起步阶段,可以参考学习新加坡滨海湾金沙等优秀案例。
城市绿地和公园绿地面积,不仅反映着一个城市绿化数量和质量,也是评价城市环境质量的标准。新加坡跟广东省的气候条件比较接近,有很多绿化理念值得借鉴,在园林绿化上十分重视交叉学科背景知识的综合利用,同时提出规划先行,注重绿地均衡分布,鼓励利用立体绿化,对广东省城市绿化有一定启发和指导意义。
发展立体绿化和屋顶绿化可有效缓解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但由于立体空间和屋顶空间的特殊环境,需要对植物适应性及养护问题做出研究。同时,加大对立体绿化植物引种栽培选育力度,选择耐寒、耐热、耐旱且生长缓慢、养护成本低的植物品种,并制定技术规程,未来可以建造出养护成本低、利用率高的屋顶绿化和立体绿化,缓解核心区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
“三分种,七分养”,养护是绿化项目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提高养护队伍的专业度,增加有经验、有水平的管理养护人员,并定期组织培训,提高其适应新时代的能力,同时要适当加大绿化养护经费投入,保证城市绿地建成后的长期的养护效果。
此外,广东省城市绿化环境多样而复杂,各地区的地理气候、物种资源各不相同,因地制宜、因城施策也需要各地各部门不断探索适合的创新发展路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本就是有机整体,在城市绿化中探索“公园+”理念,推动公园与城市、产业功能融合发展,持续提升城市吸引力,最终达成筑境、兴业、营城的目标,让城市绿化为营商环境创造优美空间,经济反哺绿化事业发展,促进绿色与经济良性循环,实现城市绿化与居民生活品质的双赢。
长期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当前可用于开展城市绿化的空间十分有限,主要体现在老旧城区建筑密度高、绿地资源少、可用于造林绿化的空间不足。特别是在新城区寸土寸金,能够用于造林绿化的空间不多,森林、绿地、湿地等生态资源保护面临巨大压力。
解决土地紧缺问题,要从政策和技术两方面努力探索。在政策方面,要在城市更新和新增建设用地开发审批环节,增加绿地规模、绿化覆盖水平等约束指标,确保新增建设用地,能够同步保障一定规模的空间用于城市绿化建设;在技术方面,要加强立体绿化和生态修复技术研发,通过生态修复受损地,在城市建筑的可绿化空间开展立体绿化,为城市拓展更多绿色生态空间。
近年来,广东省及各地市在城市绿化工作中积极探索,制定了一部分地方性标准规范,包括《城市绿化条例》《城市绿地养护质量标准》《广东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和验收规范》等,但尚未建立起基于城市绿地全类型及城市绿化建设全过程管理的标准规范体系。因此,要系统谋划,建立健全城市绿化标准规范体系,以标准规范为引领,保障城市绿化品质,促进城乡绿化均衡发展。
对于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地区,要注重采用近自然的方式开展城市绿化,降低后期人工管护成本。比如,选择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较高的绿地,以潜在植被和群落演替理论为依据,营造在结构上与区域顶级群落接近的人工群落。近自然绿地群落更加接近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群落稳定性、展现地域特色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也是进行自然教育和观赏游憩的理想场所。
而在城郊和县城等区域,也出现了绿化维护不及时、不到位的现象,原因主要包括经费保障不够、人员配置不足、管护技术水平不高等。
针对绿化侧重前期建设而后期管护不足等问题,需要注重绿化的后期管护考核约束机制建设,持续巩固绿化成果,确保绿化长效机制建设。此外,还需要加强绿化管护技术推广和技能培训,建立共建共享共管的运行模式,拓宽绿化管护经费来源渠道,探索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可行路径。
广东省城市公园整体特色和风格不明显,老城区绿地总量少、均衡性欠佳等问题仍然较突出,公园业态形式多元化、智慧化建设尚显不足。
首先要摸清城市绿化“家底”,对全省城市公园、广场及其他各类绿地建设基本情况、好的经验做法和存在问题进行深层次调研,为科学合理地制定行业发展计划和管理措施提供可靠依据。
一方面要按照规划建设用地结构,落实绿地与广场用地指标,落实各类建设项目配建绿化指标,从源头上保障城市绿化建设用地。另一方面要多途径推进城市增绿,利用城市中的零碎空地、边角空间等见缝插绿、拆违建绿、留白增绿,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口袋公园、小微绿地,通过建设生态屋顶、立体花园、墙体绿化等提高立体绿化水平等。
目前,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要打造广东园林品牌,对于传承岭南文化、突出岭南园林具有重要意义。可充分利用南粤公园品牌建设契机,整合生态、旅游、文化等资源,将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结合各地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构建生态良好、功能复合、全民共享的城市公园绿地景观,为城市新经济、新产业提供空间载体,打造IP赋能的“网红”标签和最佳“打卡地”,催生城市绿色发展新动力。
其次是充分利用试点示范的带动引领作用。通过公园城市、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园林绿化垃圾资源化利用等试点建设,优化建设管理模式,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以点带面,以点促建,探索广东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
此外,持续推进城市绿化碳汇能力研究。开展华南地区城市园林绿化碳汇能力相关研究,探索提出的城市园林绿化固碳潜力、碳汇能力建设的实施路径,推进城市园林绿化碳汇碳普惠核证方法出台,为城市存量绿化资源资产化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