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博“在建筑中,感受历史的厚重感和线年公园历史文化通识课第二课在中山公园开讲,武汉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副主任、武汉地方志专家库专家王钢,带小学生们寻访历史建筑遗迹,在菊花盛宴中,解读武汉历史文化。
“这是中山公园第几代门楼?”在大门楼下,王钢向青山区钢都小学20余位2024年公园历史文化小讲解员候选人提问。
“中山公园是百年名园,大门楼也经历了多次改造和变迁。第一代门楼建于1929年,为白墙黛瓦、翘角飞檐的中国传统建筑样式。”王钢娓娓道来。1931年汉口发大水,门楼被冲毁,第二代门楼在1933年重建,它是留英工程师吴国柄设计,由四根石柱组成的欧式建筑;1956年第三代门楼改建成具有时代印记的苏式建筑风格,装饰有镰刀锤头元素的党旗雕塑;2001年由于市政工程需要,第三代门楼被拆除,建了一个过渡性的第四代门楼。
“要修建地铁2号线年第四代门楼被拆除;等到2012年地铁修成,开始修建第五代门楼。”王钢说,仿制的是第三代门楼,基本保留了当时风格。
“你们知道武汉第一届金秋菊展是什么时候举办的吗?”走到位于喷泉广场附近菊展展区前,王钢又发问。“我知道,是1956年11月在中山公园举办。”四年级一班的王皓煜抢答正确,收获了一枚“武汉金秋菊展”纪念章奖品。
“第一届菊展上,整整3万多盆菊花,将公园布置成花的海洋。当时公园进门右侧的小桥被直接称为‘菊花桥’,两座小山就叫‘菊花山’。”王钢对同学们说,68年后金秋菊展又回到了中山公园“老家”,借助公园水资源,还把菊花摆到船上,让它们随波荡漾,游客们在水中划船即可近距离欣赏“菊花船”。
“中山公园有一条经典中轴线,连接四顾轩、茹冰和岳壮峰热门景观,贯穿中西园林风格。”站在茹冰前,王钢介绍,中轴线的顶点四顾轩是一个罗马风格的凉亭,其四周是规整几何造型的西式园林,四顾轩四面通透、皆可欣赏公园美景。
“中轴线的中点茹冰,是一个月亮形状的门洞,它具有中式园林的特色——以小见大、曲径通幽,与西式园林的一览无余截然不同。”王钢指着门洞的匾额说,“茹冰”有含冰于口之意,在冬季,透过月门洞看到银装素裹的岳壮峰假山石,如同这个门洞含着一块冰。
穿过门洞往前走,到了中轴线的底端——岳壮峰。“这座假山石上装有喷头,营造出小喷泉景观。”王钢介绍,堆山叠石的岳壮峰也是中式风格景观,“中西式园林在这条中轴线上交汇。”
“中山公园还是具有抗战纪念意义的建筑。”走到受降堂前,王钢对同学们说,1945年9月18日,国民政府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蔚如将军在这里接受侵华日军第六方面军投降。
“1998年5月,由孙蔚如将军亲笔题写、记录受降过程的受降碑在张公亭底层被发现,待受降堂于2000年9月18日恢复对外开放后,展出了这块‘镇馆之宝’。”王钢认为,正因为发掘出这块碑,才在半个多世纪后,还原了受降堂的历史原貌,“它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中山公园受降堂也在2019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家看,展柜内的这块龙纹碎片,就是当时被日军损毁的双龙桥的残片。”王钢给同学们介绍,眼下中山公园的双龙桥其实是2001年的仿制品,它的原件碎片存放在受降堂。
今年,公园历史文化通识课将会有更多精彩内容,更多学者专家将带领武汉的中小学生走进具有历史价值的公园,读懂武汉。(长江日报 文/郭可滢 通讯员宋莉 图/苗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