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分类
果博古典园林蕴含“治水”大追求

  果博人们常说“上善若水”。不过,根据新出土的战国楚简《老子》来看,原文应该是“上善治水”。

  “上善若水”的确很美,但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最理想的状态当然不只是模仿和学习,而是善加利用和治理,正所谓“水善,利万物而有净”。

  远古的历史常常和水有关,西方的“诺亚方舟”助人们逃出洪水,建立一方新世界;我国西南许多民族生成的传说中,也有类似躲在葫芦里逃出大水,从而繁衍生息的情节。

  在“大禹治水”的故事里,禹的父亲鲧治水靠的是“堵”,结果失败被杀;大禹治水用“疏”,并且兢兢业业,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战胜洪水,从而有了后世绵延数千年的华夏文明。

  这样看来,水确实是人类混沌开始的地方,是本原、来处。所以,在古代,水利是顶顶重要的。那些流芳千古的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等,都是人们努力的结果,让水成为天下的乳汁。

  人类离不开水的哺育滋养。千百年来,临水而居是最适意的一种生存状态。村庄城镇必定有水脉,才算活棋。可惜,今天一些地方,或者水被全填掉了,或者水脉被堵住了。这样的“死水”哪里还善得起来,只能成为环境污染罢了。

  古时的园林多为隐退之所,却也要以水为灵魂。中国古代园林中,一个重要的主题是“沧浪之水”,典型代表是宋代名园沧浪亭。

  “沧浪之水”几乎是所有营园人的核心思想,出自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老子》言:“曲则金。”因为枉曲,才真正坚强。没有人愿意以隐居为终身事业;即便有,也难以在现实社会中实现。所谓的“沧浪濯足”,不过是一个权宜之计。决绝者如屈原,救国不成,赴水而去,获得一个刚烈的完成;决定活下去的人,很多就找到了园林。而濯缨之举,则定要等“水清”之时。

  沧浪亭主人苏舜钦在官场受到诬陷,走投无路之际,便建造了沧浪亭以聊度岁月。自然的美丽带来了安宁和疗愈,于是他感叹“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网师园主史正志也是北宋名臣,有雄才大略却不得志,退而营建这座渔父之园。核心景点有一个“濯缨水阁”,蕴含着俟天下河清的崇高理想。其中有一副对联“曾三颜四,禹寸陶分”,意思是说曾子日三省己身,颜回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大禹珍惜寸阴,陶侃珍惜分阴,蕴含着严格的品格修炼。

  苏州拙政园也有小沧浪景区,侧边有“志清处”和“听松风处”,表达美好的节操。当然,也不乏像留园、寄畅园、退思园更偏重于对自然美好的诗意沉浸。

  然而,真正精美的园林必是有格调的,是洁净高尚的,是“治水”带来的美好成果,孕育着濯缨的殷殷求索。那“退思”“寄畅”“长留天地间”,都包含着认真严肃的思考。所以,从前以为园林不过是怜风月、狎池苑,苏州园林不过是小桥流水、绵绵软软,可以休矣。

  总之,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隐退之园林也并非远离沧浪濯缨的主旨,而是蕴含着“上善治水”的美好追求以及在和谐自然中的高洁修养。

Copyright © 2012-2025 果博·(中国区)官方网站-App Store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004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