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博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顺利举办。本论坛以“乡村景观保护与活化”为主题,邀请了近10位乡村景观保护与活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者,旨在深入探讨乡村景观保护与活化的前沿理论和实践经验,探索创新模式和技术手段,强化对乡村景观保护与活化重要性的认识,为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科学支持和智力支持。近80位全国各地高校师生、行业设计师等与会。
本次论坛是《风景园林》杂志社主办的“LA风景园林论坛”系列学术活动之一,由北京《风景园林》杂志社有限公司、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天津市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文化景观专委会共同主办。“LA风景园林论坛”致力于促进学术研究与实践经验的交流与分享,共同推动风景园林及相关领域的创新与发展。同时借本次论坛举办契机,对《风景园林》2023年度具有优秀表现的审稿人、作者、学术主持人等进行表彰与嘉奖。
论坛开场及颁奖环节由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院长、《风景园林》副主编赵晶教授主持。
各主办方代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书记张春彦教授、天津市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李洪远教授、《风景园林》杂志主编郑曦教授分别发表了致辞。
张春彦副书记首先代表学院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预祝论坛圆满成功。其次介绍了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院历史和初衷。提出要关注不同层级的文化景观,不只是世界文化遗产概念下的文化景观,今天论坛讲的乡村景观特别具有文化景观的属性和特性,乡村比城市更多元,它蕴含了更复杂的人际关系、人地关系、生态与文化的关系,乡村更富有人情味,是人类精神的居所。乡村景观保护与活化这个话题值得讨论,且应该由风景园林专业来引领,希望后续不断产生新的成果。风景园林行业应该达成一个共识,无论是从文化与自然的协调性,还是研究的科学性,乡村的未来一定要有风景园林的参与和统领。
李洪远理事长对论坛的召开表示了热烈的祝贺。他表示开展乡村景观的保护与活化研究是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他提到本次论坛的举办目的是探讨乡村振兴进程中乡村景观保护与活化的原理与现代技术手段、发展的路径与模式,以及如何将乡村景观保护与活化利用相结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期待本次论坛能激发乡村振兴的创新思维,同时以论坛为契机搭建一个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平台,通过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高水平乡村振兴研究与实践创新,聚焦乡村景观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前沿问题,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最后呼吁大家共同努力为推动我国乡村振兴与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我们风景园林人的智慧和力量。
郑曦教授首先代表主办方《风景园林》杂志社对各位来宾致以了热烈欢迎。随后他指出,乡村景观在自然生态和人文遗产方面的独特价值,并强调了保护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历史建筑和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性。同时,他提倡通过挖掘乡村原生特色和潜在价值,实现乡村景观的活化,以促进乡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最后,他对本次论坛圆满举办表达了殷切的期盼,并期待本次活动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持和实践经验。
表彰仪式中为2023年对《风景园林》期刊做出卓越贡献的优秀审稿人、高被引论文作者、新媒体高影响力论文作者、高影响力专题学术主持人颁发了证书并致谢,感谢他们辛勤的付出和优秀的学术成果,为《风景园林》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特别邀请《风景园林》杂志社长刘志成教授、《风景园林》杂志主编郑曦教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曹磊教授、天津市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李洪远教授为到场参会的获奖者进行颁奖。
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徐桐、山东建筑大学教授肖华斌、北京建筑大学副教授李梦一欣
天津城建大学讲师李源、天津城建大学副教授霍艳虹、国家植物园(北园)执行副主任魏钰
论坛主旨报告环节上半场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副主任胡一可教授主持。
张春彦教授以《文本挖掘与AI绘图在流域乡村遗产文化价值阐释利用中的应用》为题带来主旨报告。他首先聚焦“乡村景观作为集体的记忆和共享的遗产”和“风景园林与数字化技术应用的结合”这两大时代问题,提出在风景园林的未来发展中需积极使用现代科技手段。而后基于“山西省浊漳河谷流域遗产文化”这一研究课题,从历史背景的主题提取、流域遗产文化价值阐释、遗产信息空间化及构建价值利用策略四个方面,提出了“一主题、四声音、五目标、六方面”的研究方法。最后他指出,应基于城乡整体的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研究,满足区域文化宣传、传承等多方面的发展需求,使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研究服务于更多领域的工作。
秦红梅老师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诗引出题为《山水田园诗里的乡村风景和美好生活》的主旨演讲。她从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历程讲起,谈到其萌芽于先秦两汉,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成熟、鼎盛、繁荣至宋朝,渐衰于元明清。随之她结合代表性的山水田园诗,介绍了其中所描绘的乡村风景、美好生活、思归乡愁和文人格调四个方面的内容。而后基于诗的发展与内涵,引出山水田园诗对乡村景观设计的启示。她指出,应当借山水秩序构建诗意、安全、稳定的乡村景观与生态格局,按照乡村特色和诗词意象进行植物选择与种植布局,深度挖掘村域范围内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提炼乡村景观的特色要素,并充分利用诗中的景观意象,审美情趣,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增加人民的美好体验,使人们能够在乡村安顿身心、重建精神,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
侯晓蕾教授以《从微花园到广田园——乡村公共空间的微更新设计途径》为题带来设计分享。她从乡村景观的广田园体系架构讲起,指出设计应当根植于土地的乡土景观,以自然形胜风水同构为导向营建人居景观,并将乡村园林系统化。而后她从乡村公共空间面临的问题、类型特征、环境的治理系统构建与微更新的途径探索四方面带来了乡村公共空间设计实践的经验分享。她结合村民参与的微花园营造案例,展示了多组乡村参与式景观艺术的建造场景。最后她强调,应当将生活景观、生产景观、生态景观进行融合,发挥其社会性、生态性与艺术性。
朱玲教授从乡村与空间的相关性、异质性与时间性谈起,以《融合型乡村发展契机》为题做主旨报告。她首先分析了目前乡村分化与差异性的现状及问题,并指出不同发展阶段要用不同策略,且微更新策略能被绝大多数村庄所适应。而后她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融合带来发展契机、新生活工作方式以及乡村新格局四个视角剖析了目前城乡融合的新趋势。随后,她从体系搭建、标准构建、运行机制、人才培养与案例分析几方面,系统梳理了目前天津大学在乡村振兴行动上的工作方向。最后,她用“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兴国抱负”一句,点出乡村发展的伟大使命与理想。
贺敏院长以《四美型和美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为题,提出“四美型和美乡村”旨在聚焦生态基底、产业发展和农村环境问题,围绕国家要求、地方需求和发展追求,囊括乡村振兴的平台构建、资源体系构建以及运营管理服务。并以“雄安上花园”为例,介绍了运营前置方式下的乡村长线发展和可持续运营,使之成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华北乡村的标杆。他提出当前乡村建设的两个重点:一是基于国家的要求和地方的需求去解决它全要素的问题,形成多维度的愿景;二是除了做设计和建设外,还要融合乡村振兴前期的项目谋划、平台的构建、投融资的辅助和后期的运营管理的全过程的综合服务。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张云路教授以《基于深度学习和全景图像技术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质量评估:以北京市房山区为例》为题,引出当前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环境面临的多方挑战。他介绍了基于全景图像和深度学习技术构建的适合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特征识别的数据库,以此为基础构建空间质量定量评价体系,可为规划设计提供理论支撑,以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随后他介绍了在北京市房山区4个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多个样点进行的实地调查研究,指导了房山区灾后乡村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他指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质量评价体系应用前景广阔,不仅给设计师提供了理论方法和分析工具,还给政府部门提供了建设成效考核框架,有助于政府制定差异化的应对措施;同时该体系也为未来农村的高质量建设和精准性带来了启示。
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高级工程师胡洋
胡洋院长以《以文化乡——乡村振兴三部曲》介绍了天津大学设计总院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研究院近年来在天津所做的系列乡村振兴相关工作。他提出,乡村振兴是一场艰难突围的“逆袭战”,应总结相关建设经验,结合“宜农则农、宜旅则旅、宜居则居”原则,继续对乡村振兴全过程进行探索。他随后介绍了天津乡村振兴建设的“三部曲”,第一部绿色筑梦,以解决人居环境问题;第二部是文化立村,以解决村庄文化、特色缺失问题;第三部是产业联动,以解决村庄产业单一、不持久问题;并介绍了各区精品案例的落地实践类型,展示了各示范村的建设进程以及成果。最后他总结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思考,提出从小乡村看大中国,以文化乡的乡村振兴发展愿景。
“乡村景观保护与活化”2024 LA风景园林论坛为展现近年来中国乡村景观建设提供的一个分享经验、促进合作的学术交流平台,在乡村建设发展快速的今天,回顾建设经验和反思不足,为乡村景观保护与活化带来新的思路和启发。希望通过本次论坛的举办,给大家带来了更深入的乡村建设发展认知,并期待相关学者、从业者们在各自领域中取得更多的进展和成果。